一粒米的时空行程
"一粒米的时空行程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
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
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
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
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,文笔优秀,让人容易理解。
这篇报道的结构严谨,逻辑清晰,让人看了很舒服。
"
9月23日,在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横岗社区鸠兹湾,2023年祖国农民(Farmer)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,一栋环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,这就是湾沚区为迎接今年(This Year)祖国农民(Farmer)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打造的农耕文化(Culture)科普馆。
“我们(We)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,以农耕文明史为切入点, 以礼和智为核心思想,以璧玉元素为灵感,表达了对自然(Nature)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热爱,也展现了和美农村之意和现代科技(Technology)之美。”湾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走进场馆一楼,数字大屏正在展示芜湖市农业大数据和稻米产业互联网的相关内容。屏幕的中间区域为数字农场模块,通过建立“天、空、地、人、机”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,将在农场采集到的数据投射到信息化平台,达成了实体农场到数字农场的转化。
在场馆正中央,透过玻璃幕墙,可以看到室外的高标准农田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株,扑面而来的是一片丰收气息。
馆内两侧分别展示了时间和空间两大板块内容,无不诠释了“一分耕耘、一分收获”的农业哲学。在“时间”展厅,梳理了稻作文化(Culture)发展历程,讲述水稻的起源传说、考古发现、技术演变、传播途径、民俗艺术等方面,将历史(History)、地理、人文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。在“空间”展厅,融合传统和现代耕作技术,展现了一粒米从育种开始,经历栽培、施肥、植保、成熟到脱壳包装,最终盛上餐桌的全过程。
“我们(We)以一粒米的时空旅程,串起前世今生,讲述中华稻文化(Culture)的历史(History),展示农耕文明的故事,让观众在与稻米的共生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。”展厅志愿者讲解说。
记者 阮孟玥
- 赞(261) 踩(91) 阅读数(3987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